鄂温克族人的祖先在2000年前,就居住在贝加尔湖沿岸和贝加尔湖以东至黑龙江中、上游的广大地域,主要从事狩猎。在历史上,对鄂温克人的族称因地而异,但内部均自称为“鄂温克”。在史籍中,将现居住在嫩江流域各支流和鄂温克族自治旗辉苏木的鄂温克人称为“索伦”、“打牲索伦”、“索伦本部”,这部分人数最多,约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将现居住在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流域和陈巴尔虎旗莫尔格勒河流域的鄂温克人称为“通古斯”,又称“使马部”、“喀木尼堪”;将现居住在根河市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鄂温克人称为“雅库特”。后两部分鄂温克人清代史籍中还记载为“索伦别部”。1958年3月5日,将“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统一为“鄂温克族”。
原索伦鄂温克人迁入呼伦贝尔
17世纪初,原索伦鄂温克人居住在石勒喀河和精奇里江一带。1639~1643年,清皇太极曾3次派兵征服当时包括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在内的索伦部,战争中被俘的民众被迁到嫩江流域。清顺治年间,为避俄罗斯侵略者的烧杀抢掠,索伦部众包括鄂温克人陆续从石勒喀河和精奇里江一带迁入嫩江及各支流甘河、讷莫尔河、诺敏河、阿伦河、音河、雅鲁河、济沁河、绰尔河流域,按氏族居住,《清史》称之为“布特哈打牲部落”。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将布特哈地区的鄂温克族编为5个“阿巴”(围猎场)。清雍正九年(1731),又将布特哈5个阿巴的索伦部改编为8旗制,鄂温克人编为五旗47佐,鄂温克成年男子全部编为八旗官兵。雍正十年(1732),清政府由布特哈地区抽调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和巴尔虎兵丁3000人驻牧呼伦贝尔草原,其中索伦鄂温克人1636人,是今鄂温克族自治旗(主要是辉苏木)鄂温克族先民。
原通古斯鄂温克人迁入呼伦贝尔
原通古斯鄂温克人主要居住在现陈巴尔虎旗鄂温克苏木,其次在鄂温克旗锡尼河镇。17世纪初,原通古斯鄂温克人居住在贝加尔湖以东的石勒喀河和赤塔河一带,被称为“纳米雅”或“那妹他”,共有15个氏族。从1918年开始,与布里亚特蒙古人一起游牧的通古斯鄂温克人(布里亚特蒙古人称他们为“喀木尼堪”)陆续迁入呼伦贝尔草原的新巴尔虎右旗和新巴尔虎左旗境内游牧,1922年迁入锡尼河流域。1917~1925年,有70多户通古斯鄂温克人陆续从额尔古纳河北岸迁入陈巴尔虎旗特尼河一带居住。1948~1949年,有20户通古斯鄂温克人从索伦旗(今鄂温克旗)迁入陈巴尔虎旗莫尔格勒河一带(今陈旗鄂温克苏木)。
原雅库特鄂温克人迁入呼伦贝尔
原雅库特鄂温克人现主要居住在根河市境内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他们是300多年前从今俄罗斯雅库特州的列拿河一带迁到额尔古纳河流域的。那时他们使用和饲养驯鹿。共有13个氏族,12位萨满,每个氏族都有酋长,包括布利托天氏族、卡尔他昆氏族、索罗共氏族和给力克氏族,共4个姓氏75户700多人。自从原雅库特鄂温克人迁入大兴安岭游猎以来,主要是在激流河流域的各河流一带游猎。1957年在奇乾建立了奇乾鄂温克民族乡,1965年迁至满归,建立满归鄂温克民族乡,1973年迁至敖鲁古雅,乡名改称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2005年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迁至根河市郊区。
呼伦贝尔旅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