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迁入呼伦贝尔汉族迁入呼伦贝尔形成规模始于清朝中晚期。雍正五年(1727),实行屯垦戍边政策,边卡募兵多为山西、河北等地的汉族人。雍正十二年(1734)在建呼伦贝尔城后,清政府要求山西、北京一带的汉族商人到草原上经营商业,并发给行商护照(也称官票或龙票)。后来河北、山东的汉族商人也纷纷来呼伦贝尔草原经商,18世纪末19世纪初,海拉尔已出现巨长城、隆大号等商号“八大家”。河北、山东一带的手工艺匠人陆续迁来。
19世纪80年代中期,额尔古纳河的黄金开采业兴起,许多山东、河北籍汉族人受雇于俄人矿主成为采金工人,多时达万人。
光绪二十年(1886),清朝颁布解除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封禁政策,放荒招垦。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东铁路通车运营,这是汉族人口大量迁入呼伦贝尔地区的发端。民国初期和东北沦陷时期汉族人口继续大量迁入。岭东地区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岭西占40%。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60年代,森林工业、煤炭、国营农牧场、铁路的开发和建设,形成汉族人口增加的第一个高峰期。20世纪70年代,东北和华北的汉族人口大批自行流入呼伦贝尔,形成第二个高峰期。目前呼伦贝尔市汉族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的82%。回族人迁入呼伦贝尔20世纪初,由于额尔古纳河流域金矿的开采和中东铁路通车,回族人不断迁入呼伦贝尔市,主要为商贩、手工艺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煤矿开采、林区采伐和海拉尔肉联厂的建设,吸引山东、河北、河南及东北三省的回族人迁入呼伦贝尔市落户,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目前,全市回族人口有36000人。
朝鲜族迁入呼伦贝尔
朝鲜族最早来呼伦贝尔始于1900年前后修筑中东铁路招雇的大批朝鲜族劳工。铁路通车运营后,少数人留在铁路就业,一些人留在铁路沿线适宜种植水稻的地方务农。此后陆续有朝鲜族迁入岭东的阿荣旗、扎兰屯等地。从1947年起,从牡丹江、通辽、乌兰浩特、洮南、龙江等地的朝鲜族迁入扎兰屯、阿荣旗和莫旗,形成今日分布的格局。目前全市有朝鲜族1万余人。
呼伦贝尔旅行社